
山西人善于经商由来已久,在钱业方面,经营放贷的票号,账局、典当号称三大支柱,其中典当业规模宏大,蔚为壮观,史称全国之“典肆,江以南皆徽人,曰徽商。江以北皆晋人,曰晋商”。清代山西是全国开设典当最多的省份,据资料统计,雍正二年(1724年),山西典当数位居全国第一,共有2602家,约占全国总数的26%;乾隆十八年(1753年),全国共有当铺18075家,山西省则5175家,占全国总数的28.6%.即使在光绪年间,山西典当在全国依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。光绪十年(1884年)前后,北京以外的当铺7000余家,山西省则有1713家。可见,典当业是山西商人经营的一大行业,是其获利的主要手段之一。
清代以来,普商经营典当业不遗余力,其中灵石、介休、孝义人尤为擅长。陆国香《山西之质当业》一文中曾记述:“清代天津、北平、山东、河南、张北等地,其典当几乎全系晋商所经营······在前清末叶,上述各地之典当亦有他省人投资而转让者,惟掌铺伙友等仍以晋人充当,其中以灵石、介休人居多。山西灵石县杨氏,巨族也,以豪富多,在京师开设当铺七十余所,京中人呼之当杨。”清道光年间,孝义县人在外埠开设的当铺,北京有集义当、源合当,天津有积善当、天合当,张家口有茂丰当,宁夏有晋义当和晋永当。山西人开设的典铺,分布极广,从省内到省外,从繁华都市到县城集镇,到处都飘扬着山西典商的招幌,以至“凡是中国的典当业,大半系山西人经理”.尤其在北方城市,晋商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庚子以前,晋商在东北三省经商的,其营业除票行、粮行、烧锅行及杂货行之外,更有当行。当时典当30余家,全为晋人专业,每家资本三五方不等,以太谷人居多数。其在两江两湖的营业,则乾嘉之间,有“上至绸缎、下至葱蒜”之谚,大概是杂货营业的缘故,外为杂货,内为典当。沿江各埠开设的典当不下四五百家,且都自出纸币,通行无阻。介休冀姓、靳姓、王姓各家在湖北之各当曾著称一时。其在鲁、豫两省,则清时随处都有晋人的当铺,而无以鲁省最多,豫省次之,冀省则多在北平及天津。在鲁晋盐号与当铺开称,皆盛极一时,临汾、汾城、洪洞等县的富翁都由此起家。其余如张北、陕垣,也都有晋帮典商之足迹。